硕 导 个 人 简 介
◆ 个人简介
范群林,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兵器工业协会咨询专家,中国技术经济学会高级会员,国际创业教练,职业生涯指导师,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急需紧缺人才,重庆市市场营销与策划学会理事,重庆市巴南区政协智库专家,国际工程师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ngineers)会员,重庆市巴南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会员,程序员。2012年6月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专职教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软件著作权2项;出版专著2部。先后获得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四川省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重庆市教育督导研究论文一等奖,成都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励。
◆ 承担的主要项目
【科研项目】
[1] 文化科技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的知识转移机制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15-2016,项目负责人。
[2] 数据可视化课程研发和实训平台,教育部产学育人项目,2022-2023,项目负责人。
[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的耦合及协同机制创新研究,重庆市教委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项目,2022-2024,项目负责人。
[4] 开放网络组织间双边关系对企业协同式环境技术创新的合作模式与价值实现的影响机理研究,重庆市基础与前沿项目,2013-2017,项目负责人。
[5] 数字文化产品后市场用户体验愉悦递阶衰减机理与抑衰策略研究,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2018-2020,项目负责人。
[6] 文化科技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的知识转移机制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2014-2016,项目负责人。
[7] 文化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研究,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6-2018,项目负责人。
[8] 重庆市文化创意产业众创发展中浮躁行为治理决策研究,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6-2018,项目负责人。
[9] 教育大数据在线学习分析系统的创新与应用(重点课题),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8-2019,项目负责人。
[10] 企业数字社会创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研究,横向项目,2023-2024,项目负责人。
【教研项目】
[1] 基于数字技术赋能的管理类专业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1-2023,项目负责人。
[2] 基于OBE理念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0-2022,项目负责人。
[3] 高校教师的使命感对工作敬业度的影响机制研究:工作重塑的中介效应,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课题,2020-2022,项目负责人。
[4] 重庆高校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模式与应用推广研究,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5-2018,项目负责人。
◆ 代表性成果
【论文】
[1] 范群林,潘双燕,谢小玲.创业企业员工促进型调节定向对敬业度的影响: 基于工作重塑和未应召唤的作用[J].软科学,2021,35(06):70-75.
[2] 范群林.消费者创新对技术创新态度影响的跨区域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2020(10):48-55.
[3] 吴花平,范群林.云计算产业的经济创新网络模型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No.280(11):22-25.
[4] 范群林. 文化创意产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2016,(30):46-50
[5] 范群林. 外部知识, 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 基于文化科技融合的视角[J]. 现代情报, 2016,36(2): 12-19.
[6] 范群林,邵云飞.基于个性化需求考虑服务延迟的文化企业营销服务提供商竞争博弈模型研究[J]. 产业经济评论, 2016,(3):81-90
[7] 范群林,邵云飞. 文化科技产业中联盟网络与企业创新绩效的跨层次分析[J].财会月刊,2016,(2):31-37.
[8] 范群林. 文化创意产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财会月刊,2016,(30):46-50.
[9] 范群林. 文化科技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治理机制对技术创新影响研究[J]. 财会月刊,2016,(35):10-15
[10] 范群林.企业文化科技创新行为中管理者解释的中介作用研究[J]. 财会月刊,2016,(36):36-40.
[11] 范群林, 吴花平. 文化科技融合知识链的组织模式创新与激励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5, 35(21): 148-153.
[12] 范群林. 文化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跨层次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5, 35(20): 133-137.
[13] 范群林, 吴花平, 邵云飞. 基于企业互补的文化与科技融合主体竞合关系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 2015 (4): 54-60.
[14] 徐刚, 张惠霞, 范群林. 冲突视角的文化科技创新联盟知识转移的动态演化博弈分析[J]. 现代情报, 2015, 35(12): 11-16.
[15] Qunlin FAN. Algorithms for Single-Machine Scheduling Problem with Deterioration Depending on a Novel Model. 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MANAGEMENT OPTIMIZATION, 2017,13(2):681-695.
[16] Qunlin FAN. Improved Guided Nested Partitions Method for Single-Machine Scheduling Problem with Deterioration Depending on Piece-wise Function, IAE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2016,43(4):1-6.
[17] 范群林, 吴花平, 邵云飞. 文化科技产业中企业家精神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中介作用[J]. 财会月刊 (下), 2015,(10): 29-33.
[18] 范群林, 吴花平, 邵云飞. 有核网络型集群内企业之间知识转移过程探析[J]. 企业经济, 2015,(11): 38-42.
[19] 范群林, 吴花平, 邵云飞. 销售和营销之间隐性知识交流对营销成功的影响[J]. 财会月刊, 2015, 17: 003.
[20] 范群林, 邵云飞, 尹守军. 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网络形成机制:基于中国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4, 32(10): 1569-1579.
[21] 范群林, 吴花平, 邵云飞. 中国汽车产业燃油经济性标准与诱导性技术创新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 2014, 33(9): 136-143.
[22] 范群林, 吴花平, 王恩创, 等. 我国西南地区环境技术创新效率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 2014,(8): 110-114.
[23] 范群林, 邵云飞, 唐小我. 环境政策, 技术进步, 市场结构对环境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J]. 科研管理, 2013, 34(6): 68-76.
[24] 范群林, 邵云飞, 唐小我. 冗余资源视角下的企业多阶段自主创新决策行为研究[J]. 管理评论, 2012,(8): 8-17.
[25] 范群林, 邵云飞, 唐小我. 知识密集型服务机构与集群制造企业交互创新的自发演化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2, 33(4): 147-155.
[26] 范群林, 邵云飞, 唐小我. 增长的产业集群和创新: 以成都高新区为例[J]. 软科学, 2012, 26(6): 1-5.
[27] 范群林, 邵云飞, 唐小我. 中国汽车产业环境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管理学报, 2012, 9(9): 1323-1329.
[28] 邵云飞, 范群林, 唐小我. 基于内生增长模型的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 科研管理, 2011, 32(9): 28-34.
[29] 范群林, 邵云飞, 唐小我, 等. 创新网络结构嵌入性与群内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研究:以四川德阳装备制造业集群为例[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1, 23(6): 35-44.
[30] 范群林, 邵云飞, 唐小我, 等. 结构嵌入性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0,(12): 1891-1900
[31] 范群林, 邵云飞, 唐小我. 中国30个地区环境技术创新能力分类特征[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6): 31-36.
[32] 范群林, 邵云飞, 唐小我. 以发电设备制造业为例探讨企业环境创新的动力[J]. 软科学, 2011, 25(1): 67-70.
[33] 邵云飞, 范群林, 唐小我. 产业集群创新的竞争扩散模型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 31(12): 43-49.
[34] 范群林, 邵云飞. 我国西南各省市环境技术创新效率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 2011,(2): 89-94.
【著作】
[1] 范群林. 环境技术创新路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7.8(国家级出版社)
[2] 邵云飞,唐小我,范群林.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与能力增长研究,科学出版社,2012.4(国家级出版社)
◆ 联系方式
电话:13883942697 E-mail:fanqunlin@cqut.edu.cn